上海电影博物馆举办“电影万岁——吴贻弓纪念特展”
坐一下《城南旧事》中的桌椅,朗诵小英子最喜欢的“我们看海去”;或者,走进《阙里人家》,推开“老孔家”的大门,看五代同堂的孔门全家福……
9月12日下午,一场特别的展览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开幕。由上影集团指导、上海电影博物馆主办的“电影万岁——吴贻弓纪念特展”正式开幕。展览现场,吴贻弓执导的知名影片中的经典场景再现,丰富的历史资料全面展现吴贻弓的电影人生。
开幕式现场,吴贻弓导演的家属将吴导的遗物捐赠给上海电影博物馆。这批遗物包括电影艺术档案(含手稿)、工作笔记、奖杯奖牌、证书聘书、工作照、剧照等共计500余件物品。这也是上海电影博物馆建馆以来收到的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一次捐赠。
现场童声演唱《送别》,这是吴贻弓导演代表作《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音乐声中,吴贻弓的生前好友与工作伙伴一起重温吴贻弓与电影为伴的一生。
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健儿表示,吴贻弓扎根创作的精神激励着上影人回归内容、回归原创,鼓舞大家擦亮“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金字招牌。“电影万岁”四个字蕴含的力量,让上影人在2020年这样一个特殊之年仍迎难而上,“我们在十四五发展新战略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拍好片子,在任何重要的历史时刻,上影不会缺席,这是我们上影人最根本的使命。”
上海电影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王隽向吴贻弓的夫人张文蓉、儿子吴天戈等家属颁发了捐赠证书。开幕式最后,王健儿、王隽、张文蓉、吴天戈,以及吴贻弓生前好友陈东共同在特制的画轴上盖上了“电影万岁”的印章。
本次展览聚焦吴贻弓的电影作品及其创作成就,以七大板块的内容,追随他的创作历程和生活轨迹,传播上海电影的美学及上海电影的精神,呈现“电影万岁”的内涵。
“电影万岁——吴贻弓纪念特展”是上海电影博物馆2020的年度大展。策展团队经过一年的筹备与策划,精选实物、手稿、剧照、照片、奖杯、文学本、完成台本等精品特藏,全面展现吴贻弓的电影人生。
其中,《巴山夜雨》《阙里人家》等影片的导演总结、《城南旧事》《姐姐》的工作手记、《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等影片的场景画稿,均是首次公开展示,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展区内的一个大型艺术装置。914张照片从一个纸盒中喷涌而出,配合精心处理的光线设计,吴贻弓的一生如光束一般绚烂开来。这个装置的创意正是源于他自己的经历——少年吴贻弓利用手电筒和纸盒,自制影院,种下了一个电影梦。当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用光影的交汇致敬这位理想主义者。同时,博物馆也借由914这个特别的数字,在吴贻弓导演逝世一周年的日子,表达最诚挚的纪念与缅怀。
此次特展特别还原了两大经典经典场景,让观者可以沉浸式地置身电影场景,成为主角。
《城南旧事》展区复原了小英子的学堂,摄影机、摄影灯等器械营造出电影的现场拍摄感。观众可以坐一坐1920年代的桌椅,朗诵小英子最喜欢的“我们看海去”。
走进《阙里人家》,推开“老孔家”的大门,五代同堂的孔门全家福映入眼帘,历史责任与道德责任的不平衡演绎出一台经典的家庭伦理剧,成就了吴贻弓创作序列中的新高峰。
为了配合“吴贻弓纪念特展”,深入挖掘“电影万岁”内涵,电博的文创团队创意打造系列主题文创。作为文创开发的核心词,文创团队从《城南旧事》中捕捉灵感,打造出篆刻版“电影万岁”字体,用怀旧的温情赋予它以情感,用刻印的形式赋予它以力量。
系列产品包括“电影万岁”纪念版图章、主题胸针、纪念帆布袋、工作手册、档案袋,以及《城南旧事》气氛图复刻品、“送别”手摇八音盒等。
吴贻弓纪念特展是继谢晋、汤晓丹、郑君里等展览之后的又一个电影大师展,也是电影博物馆2020年度首个重磅展览,于9月12日开幕,展期持续一年。(李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