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新空间”让申城文化市场活力迸发
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演出照。(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供图)
以浦江夜景为幕,在游轮上听一曲“良辰美景奈何天”;在网红书店和热门酒吧“沉浸”入一部好戏;在“老字号”美食地标邂逅一段古风快闪……这是眼下最受本地文艺青年和来沪游客青睐的文艺消费模式之一。
遍布黄浦、静安、长宁、虹口、徐汇、杨浦等地,突破原有经营范围,增设演艺属性的60家“新剧场”,聚合着新节目、新样式和新业态;一年内突破6000场次的演出,为申城演艺商旅成功结合打开无数“新空间”。正如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所说,申城“演艺新空间”的蓬勃兴起,开启了文旅结合艺术消费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刷新着城市夜色的动人美景,更彰显出上海“亚洲演艺之都”建设的繁荣与活力。
演艺资源深度融合,场地方、演出方共同创造新的合作模式
去年5月,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在全国率先制定《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试行版)》——“演艺新空间”模式诞生,大世界、水上大舞台、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和平饭店等沪上首批十家“演艺新空间”挂牌。
看似剧场,不像剧场,又胜似剧场——“演艺新空间”贵在“新”。“‘演艺新空间’的诞生伴随着产业思维的创新。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表演空间形态,与演出方仅仅发生租赁关系,台上台下泾渭分明按传统套路行事,而是主动向前一步参与创作,”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说,“在这种全新的业态融合下,场地方与演出方联手,共同立足于创意诞生的过程,对双方资源进行共享、整合、再发掘。”
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现有“演艺新空间”总数增加到了60家,年演出总量超过6000场次。其中,以水上大舞台、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为代表的16家“演艺新空间”,全年演出更是占到了总量的六成以上。打破传统常规运营模式,使“演艺新空间”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包容性和协调性。甚至面对疫情带来的经营压力,“演艺新空间”模式也经受住了考验,有的还“活”出了可圈可点的新成绩。
位于黄浦区“演艺大世界”内的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即便缺席了爵士音乐家温顿·马沙利斯的驻场,也丝毫不影响其高质量的音乐节目在乐迷中口耳相传。如今,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已经成为国内爵士音乐高手一决高下的舞台,每周四场演出总是座无虚席。近期的节目单上,伊克拉木乐队、曹侃原创曲目专场、爵士钢琴大师经典作品音乐会、田果安五重奏等精彩纷呈。在传统专业剧场和“新剧场”之间的文化艺术活动获得了流通,促进了整个文化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和推陈出新。
多样性助推文旅消费升级,激发城市夜文化活力
“演艺新空间”的发展,推动了一批极具个性魅力的文旅新产品诞生,激发着申城夜色经济的文化活力。
黄浦江畔,停靠着上海首批户外“演艺新空间”之一的“快乐船长8号”网红游轮。它将“非遗”剧种昆剧推广到旅游第一线,携程网站上,这一售价368元的套餐是今年夏天申城文旅消费“人气”项目。在浦江游轮上赏美景、听昆曲,在陆家嘴璀璨夜色的“天幕”下听上海昆剧团青年演员低吟浅唱,体验穿越时空的魔都魅力。
如今,全市300多家注册民营院团通过跨界、破圈找到了艺术创作的新平台和新机遇。在上海商务旅客经常光顾的大虹桥区域,康德思酒店的驻场演出远近闻名。沪上资深民营话剧团——上海现代人剧社与康德思酒店深度合作,为酒店“12次方”酒吧量身打造了《我只是一个过客》《蝙蝠的回忆》《JACK的星空》等多部环境戏剧。演艺资源的到来,赋予了消费与服务更多文化内涵,极大地满足了年轻消费群体的休闲与社交需求。上海现代人剧社社长张余说,“演艺新空间+民营院团”携手,催生出不少创新演艺产业的“私家定制”。凭借演出赋能的“演艺新空间”有望走上IP化的道路,成为一家家拥有品牌粉丝的“演出专卖店”。
淮海路上的商业综合体K11也是沪上“演艺新空间”之一,音乐会、游园会、非遗展多元组合而成的文化体验矩阵,为这个新潮时尚的消费空间引入了更多文化流量。今年夏天,大世界驻场演出人气爆棚,光是皮影和艺术导赏就有100多场,与抖音平台和网红达人们的深度合作,更是让大世界在线频频“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