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上映就票房过亿!这部国产文艺片到底会不会火?
一年一度的贺岁档电影争霸赛即将来临,而2019年的厮杀却似乎比往年要来得更魔幻一些。
为何这么说?因为霸占第一轮贺岁档(元旦档)的电影居然是一部文艺片。
并且它的霸屏方式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隐隐约约透露着某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地球最后的夜晚》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用“霸占”这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真的一点都不为过,看看下面这些数据就知道了。
根据多家票房软件数据显示,12月31日,《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排片占比高达92.85%。
不同票房软件对于预售票房数据有较大差异,其中最高的是糯米网,截至12月18日,距离电影上映还有13天,该片的预售票房达到1.19亿。
而艺恩数据显示预售票房为6923.3万,猫眼专业版预售票房则为5992.4万。
但不论是哪个票房软件,这个程度的数额对于一部文艺电影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
你要知道——
前段时间贾科长全国各地卖力跑路演,微博智斗胡锡进,甚至拉上杨超越给《江湖儿女》做宣传,最终票房都没有超7000万。
疯狂的预售票房背后是疯狂的观影需求。
现在你打开购票软件,选择任意一家电影院,找到12月31日21:40场次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你会发现……
你很可能一张票都买不到了。
一位影城经理是这样描述这种预售场景的:
“我们(影城)提前大半个月的预售有这样的销量,闻所未闻,第一次见这种预售上座率。新的预售场次一放出去就秒空,比漫威电影还火。”
为了迎合这种“开一场满一场”的魔幻特性,有影院甚至在31日这天为这部电影连开了12场跨年场,其中绝大部分座位都已经被售出。
按照这个趋势,小猩猜测,预售票房最终破2亿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这部电影真有那么好看吗?它到底有何魔力?
其实,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电影的宣发团队。
事情要从12月7日说起,当天,《地球最后的夜晚》宣发团队推出“一吻跨年”的营销活动。
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就是把电影名字与定档日期结合在一起,《地球最后的夜晚》+2018年的最后一天。
宣发团队提议影院在12月31日21:50开场,影片结束时恰好就是0点0分跨年的那一刻。
而观众们就可以和自己最重要的人在电影院度过一个有仪式感的夜晚,一吻跨年。
这个营销策略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购买心理,宣发团队也趁热打铁,按照这个策略在抖音、微博上加大宣传力度。
没想到,活动还真的就爆了。
打开抖音,里头是全是“你打算什么时候,去见那个超级超级想见的人”,微博也被“又多了一个心愿”刷屏。
事实上,《地球最后的夜晚》不是第一个成功靠抖音火起来的电影,还记得年初的那部《前任3》吗?它在抖音掀起回忆前任的热潮,最终助力影片冲向19亿票房。
再从下面两个数据来看,也能发现抖音用户和《地球最后的夜晚》预售观众的高度重合。
75%的抖音用户在24岁以下,25-30岁的则占据17.5%,而二线城市及以下城市是抖音的主要阵地。
这刚好符合《地球最后的夜晚》预售票房的票仓分布特点:
超过60%的观众在20-29岁之间,二线及以下城市观众占比高达80%。
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
这说明了一件事——
大部分抖音观众都把《地球最后的夜晚》和《前任3》对等了。
那么问题来了,从影片内容来看,《地球最后的夜晚》和《前任3》一样吗?
很明显,不一样,而且是彻头彻尾的不一样。
我们先来看看,《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2015年,毕赣以处女作《路边野餐》惊艳亮相华语电影圈。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一种全新的电影美学,溢美之词纷沓而来;
而剩下的人则被长达一个小时的婚庆式长镜头催眠至昏昏欲睡。
最后,这部电影只拿下了600万的票房,但同时也让导演夺得金马奖最佳新导演。
第52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毕赣《路边野餐》
有了金马奖的加持,毕赣导演拍第二部文艺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时,就更加有底气了。
制作配上了全套豪华金马班底、演员请到了文艺女神汤唯+老戏骨张艾嘉+实力派演员黄觉、同时还吸纳了韩寒、黄晓明这些明星公司参与投资。
一切准备完毕,毕赣便带着他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浩浩荡荡出征戛纳。
毕赣团队在戛纳现场
在首映之后,这部作品惊艳了外国媒体,一瞬间好评如潮——
有说毕赣“正在成为中国的塔尔科夫斯基”,
还有人说他是“阿彼察邦、王家卫、大卫·林奇、侯孝贤的结合体”。
而那个长达一个小时的3D长镜头,更被称作“电影史上最精彩、最复杂、最伟大的镜头之一”。
对了,当时“Bi Gan”这个名字甚至还登上了推特实时热搜第二名。
紧接着在刚刚过去的台湾金马奖上,他又凭借这部电影入围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最佳音效五项大奖。除了前面最重要的两个大奖没拿到,另外三个制作奖都被他收入囊中。
第55届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林强 许志远《地球最后的夜晚》
如此多的赞誉扑面而来,开始让大众产生了某种幻想:
诶,这片好像很“好看”的样子。
当然,我不是说这部电影不好看,只是大众理解的“好看”,很可能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
有人对参加戛纳首映的十位媒体记者和影评人进行过匿名采访,结果是这样的——
其中有三位明确表示很喜欢,五位表示没看懂不喜欢,还有两位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睡着了。
确实,近几年国内对于文艺片的接纳程度正在飞速发展,但并不代表,大众都能够理解、欣赏文艺片了。
前段时间,导演毕赣上了《吐槽大会》宣传自己的电影。
他说,“如果看不懂,再看几遍好不好。”
毕导其实很有觉悟,但这句话也只想对了一半。
按照目前预售的人群分布属性,确实会有很大一部分人看不懂,但他们不大可能“再看几遍”,更有可能的操作是:
在31号晚上,兴致勃勃和另一半走进电影院,然后度过昏昏欲睡的两小时。
在最后接近零点时突然惊醒,拥过身边的人来一个极具仪式感的亲吻,走出影院后一阵落寞,不禁感慨,我们刚看了什么电影来着?太垃圾了!
最后忍不住上豆瓣吐槽一番,再怒打一星作为新年伊始献给导演的礼物。
这并不代表电影的质量堪忧,而是电影目前吸引到的观众与对影片的类型偏好并不匹配。
抱着看《前任3》的期待去看《地球最后的夜晚》,你觉得会有什么结局?
观众会埋怨自己被骗了,制作团队会鄙视是你的鉴赏能力不行。
可观众哪管你的解释,毕竟是你来抖音找我们的啊。
于是小猩合理预测,2019年1月1日,这部电影将迎来断崖式的票房+口碑下跌。
而当人们回顾2018年华语电影市场时,会发现《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个值得记入史册的现象。
因为它证明了,决定电影票房的不仅仅是影片质量、演员流量、类型故事,还有片名和档期。
或许有人会说,对于文艺片而言,一切让它走向大众的努力都不过分。
但这种操之过急、揠苗助长式的吸引,这种观影群众与影片不相匹配的强行结合,又是否会让这份努力走向了背面?
答案也许在新年那一天才会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