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三十六件书法作品展现“篆隶中兴”
(资料图)
【新展大观】
步入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协中斋,一幅“赵之谦隶书七言联”映入眼帘,只见泛黄的宣纸上写着“静读选楼长笛赋,闻繙试学伏波书”。其字用笔细腻精致,结构严谨端庄,令人拍案叫绝。
当下,“高古苍浑——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篆隶书法对联展”在沈阳故宫师善斋、协中斋展出,36件(套)书法作品展现清代“中兴期”的篆书、隶书以及清代碑学书法家的“求质”“尚朴”。展览按展出书体分为“清代篆书”“清代隶书”两个单元,篆书单元展出18件(套)院藏篆书对联,包含王澍、孙星衍、何绍基、吴廷琛等名家作品。隶书单元展出18件(套)隶书对联,包含伊秉绶、翁方纲、赵之谦、阮元等名家作品。
清代碑学书法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而言,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篆书、隶书两种衰微的书体在清代再次兴盛,迎来“篆隶中兴”。尤其是到了乾隆和嘉庆时期,很多六朝碑版的文字被挖掘出来。同时,随着考据之风、金石学、碑碣学盛行,碑刻文字从学术研究方面渗透到书法研究领域。这一时期篆书、隶书的古体书法家也随之带领复兴,形成了中兴发展的趋势。
纵观清代篆书历史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是以王澍等为代表的“复古”阶段,中期是以邓石如等为代表的“变革”阶段,晚期则是以吴昌硕等为代表的“融彻”阶段。展览第一单元篆书部分即展出了清代篆书“复古”阶段代表书家王澍的作品“篆书七言联”,其句为:“蓬莱有雪识松性,碧落无云称鹤心。”署款“良常王澍”,钤印“王澍之印”白文印、“虚舟”朱文印、“恭寿老人”长方印。此作品结字匀称端庄,法度分明,笔力内凝,圆润婉转。
清代学术风气的转变同样促进了隶书的复兴。清代隶书直追古法,取法魏晋铭碑、唐碑,并在此基础上向汉碑字体回归,在继承汉代隶书后又赋予新的精神。清中期,擅长隶书的名家人数众多,形成汉以后的一代高峰。
“在清代碑学、篆隶古体书法的发展中,学者临习古体书法,书法家潜心学术研究成为清代篆隶发展两个相辅相成的条件。”沈阳故宫博物院艺术研究部副研究馆员王喆说,“本次展出的篆隶中兴先驱代表——伊秉绶的作品‘隶书五言联’,充分表现出伊秉绶的隶书风格是在广泛吸取汉代砖瓦铭文、隶书碑刻等基础之上形成的。这就表明伊秉绶在精准领悟汉隶特征同时,不仅能准确把握汉碑敦厚古朴的艺术特点,还能加入个人理解,形成其‘融颜入隶’的独特风格,尽显舒缓平淡的同时不失大气雍容。”
在清代,习篆书和隶书的书法家大致可以分成两种风格。一种为学者型,另一种为书家型。学者型的书法家不仅有古文字学的深厚修养和功底,而且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所以创作出的篆书和隶书作品呈现出一种淳雅清古的风格。另一类书法家,则是把其他书体的技法融入篆书、隶书的创作中,把新的书写材料加以扩展,形成个人独特风貌。“以何绍基的书法作品‘篆书五言联’为例,他善于运用长锋羊毫,其作品将水墨相融表现得淋漓尽致。”王喆介绍道,“古书中记载何绍基臂长如猿,常以悬腕、悬肘、回腕写字。不仅如此,他还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拓写,融入个人技法、才识,才形成个性化发展的新局面。”(记者 刘勇)
(责编:鲁婧、陈键)标签: